参苏饮为解表剂,具有益气解表,理气化痰的功效。临床上常用于治慢性支气管炎、肺气肿合并感染上呼吸道感染等属气虚外感风寒、内有痰饮者。治证为素体脾肺气虚、外感风寒所致。
(资料图片)
参苏饮(《太平惠民和剂局方》)
药物组成:人参、苏叶、葛根、前胡、半夏(姜汁炒)、茯苓,陈皮、甘草、桔梗、枳壳、麸炒、木香,姜枣引。
【主治】
外感风寒,内有痰饮。恶寒发热,头痛鼻塞,咳嗽痰多,胸膈满闷,苔白脉浮。
【加减化裁】
体虚不甚,酌减人参;头痛明显,加川芎、白芷;痰多加杏仁、苏子;胸闷去甘草,减人参,酌加瓜蒌、苏梗,重用枳壳;腹痛,加芍药。
【原方证治】
感冒发热头痛,或因痰饮凝结,兼以为热,中脘痞闷,呕逆恶心;叶仲坚曰,此咳嗽声重,痰涎稠黏,涕唾交流,五液无主,寒湿稽留于胸胁,中气不固可知矣;四时感冒,伤寒头痛,发热无汗及伤风咳嗽声重,涕唾稠黏,潮热往来。
【现代运用】
用于普通感冒,流行性感冒,慢性支气管炎等。
亲验病例
王某,男,49岁。
素患“慢支炎”,遇冬季易发。一个月前,因受凉,旋即出现咳嗽,伴恶风寒,胸闷,肢体倦怠,纳食少进,动即汗出。遍服消炎、祛痰、止咳类中西药物,效平。近日咳嗽加重,痰多而白黏,兼夹泡沫,胸脘不适,微觉气短。
查:面色无华,精神萎靡,双肺未闻及干湿啰音。胸片提示:双肺纹理增强,影象:慢性支气管炎。舌淡白略胖、边有齿痕,苔白腻,脉细略弦。
考虑为宿有痰饮,外感风寒,肺气素虚,宣肃失职,治当温化痰饮,解表益气为主。
参苏饮加减:党参,苏叶 ,前胡,半夏 ,茯苓,橘红,桔梗,枳壳,杏仁,苏子 ,炒莱菔子,鲜姜 ,大枣。
5剂后,咳嗽减轻,痰量减少,胸脘渐舒,纳食增加。
12月13日复诊:精神佳,食量增,咳嗽轻,在上方基础上加减出入,又进 20 剂,咳止纳增,一切如常。